文学大家
media group
放眼未来,着步全球
多方位文化传媒策划
毛主席去安源赋
(以“党镇安强,总道初标”为韵)
巨龙陷沼,风雨如磐。群魔乱舞,百姓求安。凤凰辞韶乐之所,孤光凌天子之山。大伞独擎,欲庇天下之寒士;雄姿英挺,将挽中华于倒悬。丹心喷薄,群峦屏藩。握拳成钢,欲碎万恶之锁链;注目如炬,洞察大地之波澜。黑云惧散而霁雨,红日东升而开元。
是时封建糟糟,军阀汹汹。资本扬威,帝国侮弄。社稷近于崩摧,中国几乎断送。忧心如烈焰之焚,苦难比地狱之重。安源不安,总平未总。黑恶霸权,白色怖恐。步长路如受之烙刑,入煤海似陷于火瓮。常叹苦是命定,无尽愁绪如潮;累则自悲,暗地泪水似涌。但嗟命运之不公,未知力量之合纵也。
夫其救星降也,混沌心虚。大风起矣,阴霾惊呼。逆旅一房,思中国世界之命运;身在边镇,飞理论思考之鸿书。痛腐败已甚,暮气未除。弃改良之绝望,辟创造之宏图。定共产之基础,立红旗以争趋。精准巨轮之向,始明未来之途。是为马列考察之肇始,工运实践之元初也。
至于处事稳当,岂唯英少。谨以远行,定而勿躁。调查先施,英明后到。日访矿工之穷苦,频频谈心;夜培思想之萌芽,孜孜开导。做工人之学生,盼实情以相告。众如沙散,嘱铸磐石之功;各自孤单,劝收簇箸之效。激荡觉悟之思,谋求解放之好。遂建俱乐部之场,设工友们之校。首创产业之支部,挈领带头;始办子弟之学堂,传经播道。公开与秘密并行,斗争同策略齐要。斯诚组织引牵,精神感召也。
遂令窃国者恼恨,驭民者疯狂。做绝肮脏之能事,耍尽龌龊之肚肠。暗探行刺,明枪上膛。笼络诈诱,封禁兵防。唯我工友,宁死不降。直所谓斫碎肉泥,不为奴隶;光明正大,岂畏死亡!于是指挥若定,联手强强。蜂拥至窿外,潮奔于四方。众怒不绝,群情激昂。呐喊吁天,将砸悲惨之世界;火焰喷发,欲爆地狱之坟场。绝发财之愿望,为生活而伸张。振振宣言,不愿牛马之苟且;款款条件,只为权利之正常也。
伟哉导师!慎乎发轫。团结众人,统一战阵。营织社会之扶持,玉帛周遭之戈刃。为盟歃血,争帮会之认同;居间调停,拜乡贤以帮衬。故而闹事者惊慌,生非者逃遁。况复整肃行止之规,松懈戒严之镇。保以顺当,防乎灾衅。形之哀兵以胜敌兵,诉于悲愤而博共愤。矿友惨乎!行人纷纷而涕流;劳工冤哉!群众跃跃而怒韫。申明罢工维权,只解民困。令旗一挥,人如山止;号令一传,队似涛进。终使残虐束兵,猖狂伏顺。竟得以未败一事,名垂汗青;未伤一人,功比尧舜!
乃云长缨在手,方得缚蛟。提防工贼,警惕凶妖。遇劲敌则弯弓待发,创党校而韬光迎潮。密会张家之湾,工农武装之队合组;始建革命之伍,镰刀斧头之旗劲摇。秋收暴动,气上云霄。群众来归,千千万万;洪流奔涌,递递迢迢。统帅决策,战略高标。转于井冈灵山,挺兵根据;进乎闽西湘赣,武装逞豪。复乘休整筹饷,大会扩招。虎贲神威,终成红军之主力;群英踊跃,后有开国之天娇。
盛矣哉!首胜安源,天佑我党。岂非大捷于当初,遂得信心之高涨?是以绵延吉兆,渐次隆昌;蓬勃党团,蔚然盛况矣。无愧小莫斯科之名,果然世外桃源之样。笑看千万之顽敌,自兹烟灭灰飞;指点无限之江山,不尽莺舞草长。岂非我华夏如日中天,其势不可挡乎?(本赋律赋,赋依词林正韵,不计标点1069字)
解释版:
毛主席去安源赋
(以“党镇安强,总道初标”为韵)
巨龙陷沼,风雨如磐。群魔乱舞,百姓求安。凤凰辞韶乐之所,孤光凌天子之山。大伞独擎,欲庇天下之寒士;雄姿英挺,将挽中华于倒悬。丹心喷薄,群峦屏藩。握拳成钢,欲碎万恶之锁链;注目如炬,洞察大地之波澜。黑云惧散而霁雨,红日东升而开元。
是时封建糟糟,军阀汹汹。资本扬威,帝国侮弄。社稷近于崩摧,中国几乎断送。忧心如烈焰之焚,苦难比地狱之重。安源不安,总平未总。黑恶霸权,白色怖恐。步长路如受之烙刑,入煤海似陷于火瓮。常叹苦是命定,无尽愁绪如潮;累则自责,暗地泪水似涌。但嗟命运之不公,未知力量之合纵也。
夫其救星降也,混沌心虚。大风起矣,阴霾惊呼。逆旅一房,思中国世界之命运;身在边镇,飞理论思考之鸿书。痛腐败已甚,暮气未除。弃改良之绝望,辟创造之宏图。定共产之基础,立红旗以争趋。精准巨轮之向,始明未来之途。是为马列考察之肇始,工运实践之元初也。
解释:1920 年11 月下旬,毛泽东第一次到萍乡,给向警予、罗璈阶、李思安等写了8 封回信和一篇按语。他在《致向警予信》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 自治问题发生,空气至为黯淡……几个月来,已看透了。政治界暮气已深,腐败已甚,政治改良一途,可谓绝无希望。吾人唯有不理一切,另辟道路,另造环境一法。”在《致罗璈阶信》中写道:新民学会“中国坏空气太深太厚,吾们诚哉要造成一种有势力的新空气, 才可以将他斢换过来。我想这种空气,固然要有一班刻苦励志的‘人’,尤其要有一种为大家共同信守的‘主义’,没有主义,是造不成空气的。我想我们学会,不可徒然做人的聚集、感情的结合,要变成主义的结合才好,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这里所说的“另辟道路”“另想办法”,意为走俄国革命的道路,组织共产党,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对社会实行根本的改造。他在易礼容的信后所写的按语指出:必须“从事根本改造之计划与组织,确定一个改造的基础,如蔡和森主张的共产党”。
至于处事稳当,岂唯英少。谨以远行,定而勿躁。调查先施,英明后到。日访矿工之穷苦,频频谈心;夜培思想之萌芽,孜孜开导。做工人之学生,盼实情以相告。众如沙散,嘱铸磐石之功;各自孤单,劝收簇箸之效。激荡觉悟之思,谋求解放之好。遂建俱乐部之场,设工友们之校。首创产业之支部,挈领带头;始办子弟之学堂,传经播道。公开与秘密并行,斗争同策略齐要。斯诚组织引牵,精神感召也。
解释:1921 年10 月下旬,毛泽东第二次到安源。他白天深入矿井西平巷六方井小槽以及洗煤台、修理处、翻砂房、水泵房、锅炉房, 还到安源铁路火车房、机务处、工务处、修理厂等地考察。晚上到工友宿舍、工棚、工人餐馆等处, 广泛地接触群众,访贫问苦,与工友们促膝谈心,宣传革命道理,启发路矿工人觉悟。为鼓动大家团结起来进行斗争, 在与工人的交往中,毛泽东注意工作方法,善于选择和运用工人们易于听懂、便于理解的事例,讲叙深刻的道理。比如,毛泽东从桌上筷篓中取出一根筷子,轻轻一折,筷子断为两截。他又拿出一把筷子,使劲折,筷子纹丝不动。他将这把筷子递给工人折,谁也没折断。毛泽东笑道:“一根筷子一折就断,一把筷子折不断。这就是团结的道理。” 再比如,他还打了个比方,说路上有点小石子,大老板抬脚随便一踢就踢开了,要是把许多小石子掺上沙子、石灰合成团,大老板也搬不动。这些都为在安源开展工人运动做了思想准备。
1921 年12 月中旬,毛泽东偕同李立三、张理全、宋友生等一行四人第三次到安源。毛泽东白天访问工人,晚上邀集铁路和煤矿部分工人交谈,商定立即创办“工人夜校”,成立“ 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毛泽东在派李立三去安源之前告诫他说:“首先应当利用一切合法的可能,争取公开活动,以便和工人群众接触,发现他们当中的优秀分子,逐渐把他们训练和组织起来,建立党的支部,作为团结广大群众的核心。”1922 年2 月,6 名共产党员在路局的火车房,成立了中共第一个产业工人党支部——安源路矿工人支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同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初步实现。
1922 年5 月下旬,毛泽东第四次到安源。毛泽东一面鼓励工人要敢于斗争,一面教导工人要讲究斗争策略,在白色恐怖下的安源, 只有把公开工作和秘密工作结合起来,才能一步一步取得斗争的胜利。毛泽东要求发展组织,加强团结,进一步打好基础,迎接即将到来的斗争。到1922年7 月党的二大前夕,安源的党员由6 人发展到10 余人,团员由8 人发展到约20 人,俱乐部成员由300余人发展到700 余人。
遂令窃国者恼恨,驭民者疯狂。做绝肮脏之能事,耍尽龌龊之肚肠。暗探行刺,明枪上膛。笼络诈诱,封禁兵防。唯我工友,宁死不降。假使斫碎肉泥,不为奴隶;光明正大,岂畏死亡!于是指挥若定,联手强强。蜂拥至窿外,潮奔于四方。众怒不绝,群情激昂。呐喊吁天,将砸悲惨之世界;火焰喷发,欲爆地狱之坟场。绝发财之愿望,为生活而伸张。振振宣言,不愿牛马之苟且;款款条件,只为权利之正常也。
舒矿长见威吓不灵,利诱无效,且形势日趋险恶,不得已乃邀同路局机务处徐处长等联名具禀萍乡县署及赣西镇守使署,谓俱乐部为乱党机关,请以武力封禁。九月七日,赣西镇守使省安国换防抵萍,路矿当局便大施恐吓手段。路局职员徐海波装神作鬼,以虚伪之友谊,警告俱乐部副主任朱少连(路局行车部总司机,与徐为同学)并加恐吓,促其速走,否则必有杀身之祸。次日两局挂名职员沉开运(湘人,素称当局傀儡),同样恐吓俱乐部职员蒋先云、蔡增准者数次。他们以为将朱、蒋,蔡等数人先行吓走,俱乐部必定自然瓦解。那知朱等强硬异常,不为所动,且切实声明:“秉正大光明之宗旨,作正大光明之事业,死也不怕!”九日俱乐部正主任李能至由长沙到安源,态度更为坚决,誓死不离安源。徐海波,沉开运等知诡计不行,乃请萍乡县正式出示,训令俱乐部自行停闭。但此时粤汉路罢工风潮又起,路矿当局恐慌万分,将从前破坏俱乐部之手段完全软化,忙请李能至不要发表萍乡县训令,并承认往官厅疏通保护俱乐部。
《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略史》之(六)屡战皆北的破坏手段:路矿当局此时已不知手段之何出,恐慌万状,一面派代表经商会与俱乐部接洽,一面仍无调和诚意,极力设法破坏,思将此掀天风潮消灭于无形。
萍矿工头平日剥削之苛刻,前已略述。工友平日对工头敢怒而不敢言者,此时之欲尽行发泄此不平之气,固为意中事,是工头对于此次罢工,当然有切肤之痛。于是百计从中破坏,思借此以自保。其中尤以由卖工头职位每月收入数千元的总监工王鸿卿(鄂人)为最厉。大罢工实现后,王即召集全体窿工工头会议,商议破坏罢工方法,议定由各工头各去请其亲戚的工人数人,许以入窿不作工,仍照常给价。有少数工友为亲谊及金钱所惑,顾思照计而行。但工人监察十分严密,不许其入窿,如有入窿者,即以武力对待,即公司职员亦均不能入窿。工人之已入窿者,复不准其出外,任其在内饥饿,候至次日下午方由俱乐部下令,将入窿之工人放出,再详加劝导,令其改悔。于是各工友再无一人敢自行上工者。王鸿卿见此计不行,便又密遣暗探刺杀李能至(李立三),悬赏洋六百元。工友闻此大愤,宣言俱乐部主任若被害,当使路矿局全体不得生离安源。一方面严加警卫,不许李能至外出;即偶尔出外有所接洽,不出二十分钟,必有数百人围其所入之房屋不许出入,工友保护首领如是之周到,王鸿卿狡酷的手段,自无从施为了。王便又改途易辙,想用武力压迫,遂联电镇守使,请将安源划为特别戒严区域,设立戒严司令部,于重要地方俱安置机关枪,大肆威吓,并出价每人二元一天,请来军队数百,占住俱乐部及各处重要工作处,工人一见武力,愈加愤激,即有数千工人冒死冲入俱乐部。起首军队把守头门,不准入内,工人愤极,一拥而入,军队无法,乃群由后门山背鼠窜而出,口里并说:“我们都是别地人,谁愿意来干涉你们这种事?我们不过是王老爷两块钱一天请来的呀!”十六日有军队把守各工作处,保护工人入班作工,但工人乃在食宿处把守,故仍无人上工。此外复有多数工友围住工作处坐守,不准任何人入内,军队来驱至死不迟。
伟哉导师!慎乎发轫。团结众人,统一战阵。营织社会之扶持,玉帛周遭之戈刃。为盟歃血,争帮会之认同;居间调停,拜乡贤以帮衬。故而闹事者惊慌,生非者逃遁。况复整肃行止之规,松懈戒严之镇。保以顺当,防乎灾衅。形之哀兵以胜敌兵,诉于悲愤而博共愤。矿友惨乎!行人纷纷而涕流;劳工冤哉!群众跃跃而怒韫。申明罢工维权,只解民困。令旗一挥,人如山止;号令一下,队似涛进。终使残虐束兵,猖狂伏顺。竟得以未败一事,名垂汗青;未伤一人,功比尧舜!
解释:1922 年9 月初,毛泽东第五次到安源,他亲自主持召开安源党支部全体党员会议。毛泽东经过分析认为,安源罢工的条件已经成熟,决定立即发起路矿两局全体工人大罢工。在会上,毛泽东深思熟虑地作出了“哀而动人”的策略部署,在工人建立坚固的团结阵地的基础上,必须要争取社会各界的同情与支持。于是,他提出了运用“哀兵必胜”的道理和“哀而动人”的口号。 因此,根据毛泽东的策略指示,李立三和刘少奇等一道,提出了“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的罢工口号,这一人权性的斗争口号,不仅工人群众拥护,也很快赢得社会各界人士对罢工正当性和合理性的理解和同情。“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的口号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中影响最大的口号之一。
在安源大罢工之前,为争取社会各界的同情和支持, 建立最广泛的罢工统一战线。毛泽东告诫他们李立三、张理全等人:“应当看到,反动统治势力的强大和社会环境的黑暗,要开展革命工作并不是很容易的。首先应当利用一切合法的可能,争取公开活动,以便和工人群众接近”。 按照毛泽东的指示,李立三拜访当地知名士绅,先争取得到当地县衙的公开支持。 他打听得知萍乡县知事范子宣是个前清举人出生,爱好古文,便投其所好,用“四六体”古文写了一份备案的“禀贴”呈到萍乡县公署,果然得到县知事的 “青睐”,成功获得创办平民学校的合法性地位。
为了不激怒路矿当局,除了团结工农群众,安源党组织又做了大量工作,争取地方商绅和帮会势力的支持。安源商绅同意罢工期间中立,充当调停人。当时的安源帮会林立,洪帮的势力最大,想要罢工胜利,不争取洪帮就没有胜利。李立三机智与帮主章龙共饮鸡血酒,成功与帮主达成一致,洪帮答应在罢工期间关闭鸦片馆、赌场、不发生抢劫案的要求,有力保障了罢工期间的良好秩序。李立三后来回忆洪帮支持罢工一事时说:“这件事情表现了工人阶级的力量,也说明了毛主席的统一战线思想的作用”。 他总结到:“安源罢工是毛主席领导的,是正确的,很会运用策略和强调争取社会同情, 实际就是非常注意统一战线工作”。 正是在统一战线作用的积极发挥下,最后大罢工取得了“未败一事,未伤一人”的完胜。
在毛泽东、李立三、刘少奇等正确领导下,1922 年 9 月 14 日凌晨,震动全国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爆发。经过五天义无反顾的斗争,终于迫使路矿当局代表签订了承认俱乐部有代表工人之权、增加工资、改良待遇等十三条协议。 乃云长缨在手,方得缚蛟。提防工贼,警惕凶妖。遇劲敌则弯弓待发,创党校而韬光迎潮。密会张家之湾,工农武装之队合组;始建革命之伍,镰刀斧头之旗劲摇。秋收暴动,气上云霄。群众来归,千千万万;洪流奔涌,递递迢迢。统帅决策,战略高标。转于井冈灵山,挺兵根据;进乎闽西湘赣,武装逞豪。复乘休整筹饷,大会扩招。虎贲神威,终成红军之主力;群英踊跃,后有开国之天娇。
解释:1922 年冬天,毛泽东第六次到安源,检查工人俱乐部的工作,把安源工人阶级队伍中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引导到革命的轨道上。毛泽东语重心长地提醒大家,要防备工贼的破坏。他把那些隐藏在革命队伍里的坏人比做“毒蚊子”,指出毒蚊子咬了就会发烂。毛泽东还指示,安源党组织要积极而慎重地吸收一批经过罢工斗争考验的工人入党,以壮大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带领广大工人群众更加有力地同敌人作斗争。
1923 年4 月下旬,在奉调去中共中央工作前,毛泽东第七次到安源巡视工作。他指示,在“二七”惨案后全国工运转入低潮的形势下,安源党组织和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必须采取“弯弓待发”之势,保存力量,保护好路矿工人俱乐部,随时应付一切险恶的情况,迎接将来更加艰巨复杂的斗争。自此,中共安源地委采取防守策略,开始将工运工作的重点放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方面。
1927 年8 月底或9 月初,中共中央特派员、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赴安源组织军队和前委,布置和指挥秋收暴动。这是毛泽东第八次到安源。毛泽东在安源张家湾主持召开了“ 秋收起义军事会议(即安源会议)”。会议对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做出部署:组建工农革命军第 一军第一师,下辖三个团,同时确定了军事行动和民众暴动计划——军队和民众暴动相互配合,夺取平江、浏阳、醴陵、萍乡等县,分三路合攻长沙。会议决定整个起义部队以萍乡、安源为退路。会议还设定了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在全国率先举起工农革命军的旗帜。此次安源会议不仅是秋收起义的一次军事会议,而且是前敌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是中国工人运动史和中国工农红军建军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是中国工人运动同农民运动、武装斗争三者开始紧密结合的标志。它确定组建的军队是第一支用共产党的旗帜相号召组成的、由共产党掌握领导权的革命军队,是第一支从工人、农民、革命兵士和知识分子联合举行暴动中诞生的并被命名为工农革命军的军队,是中国工农红军的前身。安源会议是实现由进攻城市转入农村退却的战略转变中的重要环节,为秋收起义部队文家市会师后沿着湘赣边界农村退却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安源会议也是毛泽东本人革命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是毛泽东从一个民众运动的领袖到革命军队的统帅,从在城市从事民众运动到上山进行武装斗争这一转变的实际开端。这些为毛泽东思想关于人民军队和人民战争的理论、关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萌芽与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1927 年9 月下旬,各路起义部队受挫后,毛泽东果断地决定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率部队经浏阳文家市,上栗桐木、小枧,安源高坑,芦溪山口岩,莲花高滩、甘家等地,到达莲花县城。这是毛泽东第九次到安源。毛泽东在莲花县城宾兴馆主持召开前委军事会议,作出了引兵井冈的决策,并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莲花决策引兵井冈为秋收起义部队寻找到了一块落脚地,毛泽东实现了又一次战略创新,实现了将革命力量从城市退到农村的战略转移。
为了贯彻古田会议关于“争取有斗争经验的工农积极分子加入红军,以改变红军的成分”的决议精神,1930 年9 月下旬,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一方面军撤出进攻长沙的战斗后,经株洲、醴陵到安源休整、扩军、筹饷。在安源期间,毛泽东了解工人生产和生活情况,慰问烈士家属。研究了扩大红军的问题,帮助建立了安源市苏维埃政府,发表演讲号召安源工农群众踊跃参加红军。这是毛泽东第十次到安源。这次“扩红”,1000 多名工农群众参军。安源扩军对红一方面军的工兵部队和通信兵部队建设起了重要作用。安源矿工组成了红军最早的工兵部队和红三军团最早的通信兵部队。
盛矣哉!首胜安源,天佑我党。岂非大捷于当初,遂得信心之高涨?是以绵延吉兆,渐次隆昌;蓬勃党团,蔚然盛况矣。无愧小莫斯科之名,果然世外桃源之样。笑看千万之顽敌,自兹烟灭灰飞;指点无限之江山,不尽莺舞草长。岂非我华夏如日中天,其势不可挡乎?(本赋律赋,赋依词林正韵,不计标点1069字)
写作参考资料目录:
1.刘少奇.《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略史》
2.萍乡市史志工作办公室.《从十赴安源看毛泽东的初心和使命》
3.张丹.《毛泽东“三大法宝”在安源的早期成功实践》.《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第25卷第5期,2015年10月
4.张 丹,《从五四运动到安源工运看青年毛泽东世界观的转变与飞跃》.《萍乡学院学报》2020年2月第37卷第1期
5.李文彩.《从〈油画毛主席去安源〉解读领袖毛泽东》
.《党史文苑》2011.8
6.黄仂 文支佐.《论毛泽东在安源工运期问的领导方略与现实启示》.《党史文苑》2012.11
7.唐振南.《安源工人大罢工与毛泽东的工运思想》.《湖湘论坛》,1992年第6期
8.李京.《毛泽东安源调查研究及其意义》.《党史文苑》2013.08
9.黄领,黄婷.《毛泽东开创安源革命运动的伟大实践及其意义》.《党史文苑》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