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大家
media group
放眼未来,着步全球
多方位文化传媒策划
在中国辞赋学院开学典礼上的致词
中国辞赋学院副院长、中国辞赋网副总编丁红宇
各位老师好,各位同学好:
中国辞赋学院开学典礼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乃至中国整个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这个重要事件表明,我们中国辞赋家协会、中国辞赋网、中国青年辞赋学会敢于担当,以实际行动落实了十九大报告以及之前发布的党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重要文件中关于振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示精神,在这三个纲领性文件的指导下如火如荼地地开展中国辞赋复兴运动,趁势作为。中国辞赋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中国辞赋教育自此有了一个专门机构,中国辞赋复兴的社会化、大众化、普及化活动又向前大大地前进了一步。我谨在此对中国辞赋学院的成立暨开学典礼的隆重举行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位领导问好!向广大学员表示热烈的欢迎!
下面我讲三点,与广大学员共勉:
一、中国辞赋文学是人类极其重要的发明
大家走到一起来学习辞赋、一起热爱辞赋,这是一种难得的缘分,要格外的珍惜。文学能够陶冶性情、培养人的鉴赏能力。因为文学而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极其不好,与倡导美学、推崇和谐、追求幸福的文学精神是背道而驰的,我们要竭力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使中国辞赋界、中国辞赋学界朝着友好、和谐、有为、活泼的方向发展。
我一直在思考文学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文学能够成为所有文艺的领头羊?“文以载道”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我发觉,“文以载道”的意义在中国历史上并没有得到深刻、全面、到位、开放的阐述。“文以载道”的本义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该论述与后来的“文以明道”基本上把文学当作了传播“道”的媒介。然而,我认为,单纯这样的理解是完全不够的。人是高级动物,不是低级动物,他当然必须依靠语言、文字这个工具来讲述道理、传播思想、相互交流,这还要专门讲吗?语言、文字是我们人类所谓的高级动物区别与不能讲话且没有文字的低级动物的主要形式,这个人所共知。道理必须依靠文字、文章、语言去表达,而不必对此特别强调。
因此,我认为“文以载道”没有这么简单,它绝非仅指用文章去讲述道理这么简单,我在此提出一个观点,“文以载道”更广阔的意义是要求所有人类的道理都要学会用不一般的文章去讲述出来,用美的文章去讲述出来,用大家普遍喜闻乐见的形式去讲述出来,而不是用普通的、没有美感或干巴巴、面目可憎的文字。这就牵涉到了人类科学、技术、人文、艺术统一的问题。我认为,不仅人文、艺术的文章要用美的文字,科学、技术的文章也要用美的文字,用美的语言形式去传播科学思想和技术理论。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不仅人文、艺术的许多文章形式不美,不注重“文以载道”,以“美文”的形式承载道理,科学、技术的文章更不用说了,极不注重修辞学,普遍地存在着不注重形式的问题。我看到过一部世界名著,作者也是喜欢文学创作的大家,然而在撰写科学论著的时候却未能注意运用文学修辞的办法修饰文字,把美与科学组合起来,致使一般人难以卒读。这是不注重(当然,作者其本人其实是善于的)把人文艺术手法与科学技术著作组合的一个案例。
“修辞”应该并不仅仅指是对文学文字的修辞,而是对人类所有文字的修辞,对所有“辞”的修辞。当然,科学、技术类文章著作的主要作用不是传播美,而是传播实用学说,开拓功用与效果,让人类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化的实际利益,它们与人文、艺术类文章著作侧重于美学方面的作用是有区别的;此外,科学、技术所传播的美与人文、艺术所传播的美也是有区别的,是不一样的。但是我要说,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传播的美的本质这一特征还是存在着相似性的,它们总的目的是改善提高人类生活、娱乐、工作水平,为了人类生活与未来的更加美好,这点也是存在着相似性的。
另外,我提出一个观点,“文以载道”的另外一层涵义是“文本载道”,“文”即为“道”。有一位作家把讲述“山本来面目”的说法简称为“山本”,那么,我学习一下,也把“文章本来面目”的说法简称为“文本”。所以我下面说一下“文本载道”的观点。这个观点以前没有人提过,我提出来了,我以前在论述“文以载道”的文章里说过,文章除了载道,让人接受各种思想和理念、知识的教育以外,应该认识到“文”本身就是“道”。那段话是这样的:
“文以载道”之题,吾尝思之。文以载道,言文与道之关联也。然文道之合,犹土木之连。根之茂者其花艳,膏之沃者其果鲜耳。然也。土固为道,而吾独以为世间之花草树木本身亦即道也,且为大道也,天道也。
吾尝谓中国之赋文若人类之身体,既然有身体政治学,则也应有文章身体学,是以知文本有道,文道与天道无异也,实质相似也。不知天下有几人知之?再以人为例言之。人不学,不知道,然也。天下人岂知人本为道,且为天道乎?人道与天道又相似也,相融也。是以知文以载道,须讲明两“道”意思,其一为文章本身之道,其二为人欲借文章所载之道也。天下之道亦有二,其一为天道,也即自然之道;其二为人道,也即人文之道也,文本之道也。
故曰,文者,人道也,亦载天道焉。
文学本身就是人类的一种伟大的发明,是人类智慧与思想的载体,是一种系统,是一个物件。作为一种人类的发明物,它与人类创造的其它美的事物一样,本身就具有“道”的东西在里面。
中国辞赋文学更是如此。譬如,它的形式美,它的声韵美,它的多样性,它的发展性,它的可持续性,等等,都与人类许许多多重要的发明一样。所以,文学的发展与创新与人类其它的创造发明是一样的,有很多规律可循。从科学发明的角度看待人文、艺术,打通人文、进而艺术与其它学科的通道,或者从文学的角度观察科学技术,打通科学技术与文学的通道,我们能够发现许多以前从来没有发现过的美丽的和智慧的东西。这里不展开讲了。
二、中国辞赋文学帮助我们建设更美好的中国与未来
中国古典文学能够帮助大家把中国与未来变得更加美好。为什么呢?因为中国古典文学,里面有美的自然,美的人物,美的制作,美的事件,美的具象,美的刻画,美的叙述,美的传承,美的感慨,这些美都是最中国的东西,体现着中国人的风尚爱好与美学追求,这一切能够让一个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让一座城市成为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让一个国家成为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尤其是中国辞赋,它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体裁,是与世界上其它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学体裁不一样的。我们常说,最中国的就是最世界的。因此,最中国的中国辞赋是最世界的。面对中国辞赋,我有许多美学上的心得体会,愿意与大家分享。我坚定地认为中国的辞赋是中国文学之首,世界文学之冠。这个观点,我在我15000字的长篇论文《集举国之力 推动中国辞赋复兴暨中华文艺复兴》一文里提到过,并被写入了“全国辞赋研讨会”会议纪要,得到了大家的认同。所以,广大学员现在开始学习辞赋真是一种非常的幸运,我们要感恩。
现在,大家到了中国辞赋学院,我认为是交好运的开始,你们要比大多数不懂中国辞赋文学的人幸运。打个比方,你们现在来到了中国辞赋学院,就如同走进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圆明园。而以前,大家可能都只是学一些唐诗宋词元曲,其实就如同只在面积并不很大的中国苏州园林里逛着,都以为见到了中国最极致的美。那是因为以前大家一般都会认为唐诗宋词才是中国文学的代表,认为中国文学的美主要在唐诗宋词。其实不然,中国的极致文学是辞赋文学。无论从数量上讲,还是从质量上讲,又或从文学技艺上讲,中国辞赋的地位是绝对凌驾于唐诗宋词元曲之上的。我们现在讲中国古典文学,就谈唐诗宋词,其实最美最重要最主要的文学形式是中国辞赋。
现在,中国辞赋文学如同在幽谷里的佳人,开始走出寂静的山谷,向我们款款细步走来。“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这就是当初我看到中国辞赋时的心情。我想广大学员都会有这种心情,惊艳于中国辞赋的美。我们现在成为了中国人里面最早迎接这个绝代佳人的人,那么,我们当然是最幸运的人了。
中国辞赋除了堪称世界最美的文学,也是全世界最先进的文学体裁,代表了未来文学的一个发展方向。这是我个人的一个崭新的观点,与大家共同探讨。我在《集举国之力 推动中国辞赋复兴暨中华文艺复兴》一文中曾经提及过,中国辞赋文学是绝学,是跨学科的,但是,现在,我要说,中国辞赋文学是全世界最先进的文学体裁。大家肯定会感觉非常奇怪,中国辞赋文学是古典文学,大部分人是看不懂的,怎会是全世界最先进的文学体裁呢?这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
(一)中国辞赋文学是跨学科的绝学。我经过研究,发现中国辞赋文学其实是中国人对于科学、技术、人文、艺术跨界组合的一种尝试,是用文学形式表现科学、技术、人文、艺术等各方面的成果。我的这个观点是非常新颖的,以前没有人提出来过。中国古人自己还不明白,自己的文学体裁居然能够成为世界文学之冠。这种认识的局限性是有原因的,就是中国古人不能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文学的缘故。非但文学如此,中国的科学也是如此,中国人创造的一些科学学科早已经屹立于世界科学之林,甚至早已经超越了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如果这些学科得到重新开发利用,其效果之巨大是不可预料和不可想象的。但是,目前来看,这些中国创建的学科并没有得到其应有的地位,并没有受到绝大多数人的重视,“藏在深闺人不识”,导致我们在科学创新领域损失非常之大,也无法得到西方人的尊重和崇拜。我们中国人还没有发现这一点。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极大的宝藏,值得我们去努力地开发,去努力地利用。
(二)中国辞赋文学具有可持续的先进性。中国辞赋文学确实是古典文学,但它与先进性没有矛盾。首先,一篇文章,并不是句法、章法、字法古典,它就没有历史的先进性。历史的先进性跟时间确实有关系,但是没有必然的联系,并不是说时间前进了,人类的思想认识就跟小孩的身体一样自然长高了。没有的事。看起来时间上“先进”的历史时期也会有落后的思想观念,我们在生活中不是说“这个人有封建思想”嘛,而年代久远的历史时期也会有极其先进的思想。譬如,我们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封山育林、禁止滥伐的思想,这远比当今某些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人的观念先进多了。其次,中国辞赋文学通过现代语言翻译,就是长篇诗章,就是长篇的论文,就是长篇的散文,就是史诗。所以,中国辞赋文学经过翻译,并不逊于当代绝大多数文学体裁的文章。现在的问题,就是中国辞赋没有被大量地翻译成现代文。这是中国古典文学传承方面的一个通病,也是中国国学研究的一个通病。中国近现代的文学研究、国学研究往往停留在校勘、注解、整理、汇编、分析、品评上,并没有做好翻译这一项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导致中国古典文学的传承与研究与当代的发展脱节。这种文学研究、学术研究貌似热热闹闹,实质是舍本追末,徒费人力,与欧美发达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差距甚远。
(三)学习中国辞赋能够极大地提高美学鉴赏水平。文学有人说是人学,这个观点不全面,因为,文学并不完全地讲人的,而且也讲山水、草木、宫殿、园林、房屋等等的美。文学像绘画艺术一样,两者是相通的,它们都是由创造者通过复杂的创造过程、创造工具、传播载体等多个组件系统地记载反映历史与现实之美。文学的本质其实是美学,它主要表现美,鞭挞丑,崇尚真。今天很多人要发言,我就不展开讲了。以后再专门论述文学的作用与意义。
三、中国辞赋复兴是我们的一种责任,要坚持不懈推动
我们作为现在的辞赋爱好者和未来的中国辞赋作家与中国古典文学作家,我们身上承载着许多责任。
一个是复兴中国特色文学的责任。与中国辞赋的伟大作用不相称的是,作为中国特色文学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地位不是很高。我们许多作家协会的成员构成与专业委员会机构设置里没有中国辞赋一席正统文学之地,也没有中国古典诗词楹联几度正统文学之地。也就是说,在倡导中国特色的国家,作为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古典文学,在中国文学组织机构里并没有一席之地。这是非常不合常理的,也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这说明我们的实际行动与某些精神思想的东西是南辕北辙的,与嘴巴上挂得颇牢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本质上是脱节的。
二是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中国辞赋作家,首先应当在各个方面引领普通大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重视,在适当的场合都要有率先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与意识。特别要注重中国元素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譬如,在建筑设计、家居设计、文学创作中,要率先广泛地利用中国元素,而不是西方化、美国化,体现出我们是中国人,而不是让人感觉某些中国人看起来像极了欧洲人、美国人,就像生活在欧美国家的小区和房屋里一样。在文学创作上中国作家们要多运用中国传统特色语言,中国传统文学素材,中国传统文体格式,中国传统故事叙述方式,展现中国传统特色文化之美。这方面,日本的川端康成确实值得中国大部分的作家好好学习。川端康成为什么仅凭三篇篇幅极短的中篇小说《古都》、《雪国》、《千只鹤》就能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并且受到欧美许多作家和读者的推崇?其中原因,不能不说与川端康成文学作品中极其浓厚的日本民族特色有关,与川端康成对纯粹的日本美,或者说对日本传统特色之美的倾心倾力描述有关。川端康成对我们的启示就是,中国人要在许多方面想取得成功,争取世界上其它国家的尊重,非着重依靠中国传统文化不可,非深切地热爱中国美不可,非对纯粹的中国美进行研究不可。
中国辞赋学院广大学员们,你们要努力学好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学好中国辞赋,接受最中国的文学体式的熏陶,不要把中国辞赋当作纯粹的文学来看待,而是要努力通过中国辞赋文学对国民产生中国美的感染,让国民普遍感受到中国美的熏陶,热爱中国美,钻研中国美,传播中国美,发展中国美,实现对国民的中国化的思想改造,来达到改造现实中国、规划特色中国、建设美丽中国的目的,建设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具有纯粹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和中国美的国家。
三是参与复兴中华文艺的责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很多方面,中华文艺复兴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中国古典文学复兴是中华文艺复兴的一个方面,中国辞赋文学复兴又是中国古典文学复兴的一个方面,那么,我们就有一个复兴中国辞赋文学的责任。
我曾经提到过这个问题,在中国文学史上首次提出把推动中国辞赋复兴与中华文艺复兴结合起来考虑,形成了15000字的长篇论文《集举国之力 推动中国辞赋复兴暨中华文艺复兴》,并在去年瑞安举办的“全国辞赋复兴研讨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得到与会中国辞赋诗词楹联界文学家们的广泛赞同和高度评价。大家一致认为此文对中华辞赋在当代如何振兴发展,提出了完整有序、科学有力的意见和措施,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光大中国辞赋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古典文学家和学术研究专家们特别指出,此文扭转了人们对于辞赋的某些偏见,高度赞同中国辞赋文学是最高级的文学体裁的观点,最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无愧于中国文学之首,世界文学之冠,同时,此文不仅解决了中国辞赋事业暨中华文艺复兴怎么做的问题,而且提出了具体实施的组织机构名称以及具体措施,是对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重要文件的具体实施办法的思考与建议,建议此文最宜到达国家最高层,在更大更广泛的范围重视,由此推进中国辞赋事业发展。这既是我的幸运,更是中国辞赋的幸运;这既是我的荣耀,更是中国辞赋文学的荣耀。我在这里讲这些,是希望大家抓住中华文艺复兴的着力点,齐心协力通过推动中国辞赋复兴,进而推动中华文艺复兴。
在我写的论文中为什么要把中国辞赋与中华文艺复兴联系起来呢。因为,欧洲文艺复兴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的全面复兴,而中国辞赋文学的功用极其强大,它是中国人对于科学、技术、人文、艺术跨界组合的一种无意识的探索与尝试,是用文学形式表现科学、技术、人文、艺术等各方面的辉煌灿烂成果,是中国人聪明才智在全领域的综合体现,是中国人各种才干的充分而准确的体现。中国古人已经隐隐约约感觉到了辞赋超越其它各类文体的强大作用。例如,清康熙帝在其亲撰《历代赋汇》云:“唐宋则用以(赋)取士,其时名臣伟人,往往多出其间。……朕以其不可尽废也,间尝以是求天下之才,故命词臣考稽古昔,搜采缺逸,都为一集,亲加鉴定,令校刊焉。为叙其源流兴罢之故,以示天下,使凡为学者知朕意云。”充分肯定了辞赋的重要地位及其塑造名臣伟人、协助朝廷全面考察人材之才德的政治作用,并希望天下人都明白他以赋取士的良苦用心。清康熙帝以帝王之尊,如此重视和强调辞赋,让天下文人凭文学作品而录取为朝庭官员,充分体现了其对辞赋非凡的跨界与跨学科作用的先知先觉。因此,中国辞赋文学完全可以担负起中华文艺复兴的马前卒、主力军、先遣队,帮助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的全面复兴,也即实现中华文艺复兴。
在中国农历戊戌年三月十九即西历2018年5月4日晚,我曾经匆匆写了几句赋句,盛赞中国辞赋学院之盛大开学典礼仪式,歌颂之,赞美之,抒发快乐幸福之心情:
浩浩乎,大赋巍巍,翚锦熠熠。耀光辉而丽天,传星芒于敝邑。纵横八万里,尽陶冶之欣欢;上下五千年,皆绝美之俗习。
看今朝,中国辞赋网、中国辞赋家协会、中国青年辞赋学会气象盛大恢弘!仰望未来,中国辞赋学院灿烂辉煌!
谢谢大家!
岁在戊戌三月二十一(2018.5.6)